透视小米SU7事故:为什么?谁的错?怎么办?
- 股票
- 2025-04-03 04:42:07
- 27
三条年轻的生命,一家万亿级规模的企业,一项备受期待的新科技,以及汹涌如潮的舆情……交付刚满一周年的小米SU7,遭遇重大事故。 3月29日,一辆小米SU7标准版汽车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。4月1日晚,小米集团创始人、董事长雷军公开回应小米SU7事故称:无论发生什么,小米都不会回避。3月31日至4月1日,小米集团港股累计跌8.9%。截至4月2日收盘,小米集团港股跌4.19%。 小米SU7事故引发各方高度关注。对于小米SU7搭载的是什么厂家生产的电池,4月2日,小米汽车客服人员回应称,小米SU7分为标准版,Pro版以及Max版。其中,标准版搭载的是比亚迪弗迪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。Pro版以及Max版仅搭载宁德时代生产的电池。 有投资者提问:3月29日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汽车是不是用的公司的电池?对此,宁德时代回复:不是我们的电池。4月2日,宁德时代有关人士也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,事故车辆所搭载的不是宁德时代生产的电池。 4月2日,比亚迪对小米SU7电池没有相关回复。 智驾响应是否及时?车辆为何燃烧?车门是否锁死?事故责任如何认定?对于萦绕此次小米SU7事故的一系列疑问,上海证券报记者日前在还原事故发生过程的同时,采访了汽车安全专家和法律专家,专家们对于小米事故原因和责任认定等进行了详细分析。 小米初步公布事件始末,雷军称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 3月29日晚,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,与道路一侧的水泥桩发生碰撞。车上三位年轻女生不幸离世。 4月1日中午12时许,微博认证账号“小米公司发言人”首次对事故作出回应。“小米公司发言人”确认发生了该事故,并介绍了小米公司初步了解到的事件经过。 半天后的4月1日22时许,小米汽车又在微信公众号发表《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》,回应了六项问题。 4月1日22时,小米集团创始人、董事长雷军在微博首次对此事故作出回应:“29日晚上的这起事故,我的心情非常沉重。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,这样的消息,对她们的家人、朋友,乃至我们每一个人,都是难以承受的悲痛。我代表小米,表示最深切的哀悼,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。” 安全专家解析事故原因: 速度快反应时间短 车门可能解锁失败 “116公里/小时的车速,接管时驾驶员向左急打方向盘22°,啥车都可能失控。”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、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。在朱西产看来,虽然智能驾驶技术近期突飞猛进,但是如何应对驾驶员紧急接管状态下的操作错误,依然是行业智驾研发团队眼前的难题。 朱西产表示,根据小米方面公布的摘要信息显示,从“NOA(导航辅助驾驶)发出风险提示‘请注意前方有障碍’”到“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”,仅2-3秒钟,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,用户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进行应对。 朱西产分析,实际上,遇难者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可能不完全正确,根据现有信息显示,当时遇难者采取了紧急取消智驾、急打方向盘等操作,但是制动踏板的踩踏量仅有30%左右,没有完全刹车,因此减速不充分,以100公里/小时左右的惊人速度撞上护栏,造成悲剧发生。 朱西产进一步表示,车辆的DMS(驾驶员监测)检测到驾驶员较长时间出现分心状态,两次以上提醒还无效的情况下就应该停止该驾驶员使用NOA功能,避免驾驶员错误地把辅助驾驶系统当成自动驾驶系统使用。朱西产认为,面对紧急情况,驾驶员在慌张中能否采取最合理的紧急应对措施非常关键。 对于事故另一大焦点,车门是否锁死的疑问,朱西产表示,在严重的车辆交通事故中,事故车门打不开的现象很普遍。朱西产分析,在一般情况下,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,导致气囊点火,安全气囊控制单元(SRS ECU)会在气囊点火指令的同时发送解锁指令,通过CAN总线把解锁指令发送给车门控制单元。此时若12V低压电路保持正常,车门锁会在碰撞后约500-600毫秒后完成解锁操作。 车门解锁失败可能有两种原因:第一是在刮底碰撞或非结构性碰撞中,若气囊未点火,安全气囊控制单元没有生成解锁指令,导致车门保持锁定状态。第二种原因是电路中断。在正面碰撞事故中,12V蓄电池位于发动机舱,当发生严重碰撞后70-80毫秒内,可能发生电瓶线路断裂,此时即便气囊点火并发送解锁指令,但车门锁因失去供电,也无法执行解锁动作。 朱西产表示,目前未有强制性标准要求12V低压电路必须拥有备用电源,车门解锁也不是硬性要求。 对于小米SU7搭载的是什么厂家生产的电池,4月2日,小米汽车客服人员回应称,小米SU7分为标准版,Pro版以及Max版。其中标准版搭载的是比亚迪弗迪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,“两种电池混装的,是随机安装的,车主在购车时不能选择。”Pro版以及Max版仅搭载宁德时代生产的电池。4月2日,宁德时代有关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,事故车辆所搭载的不是宁德时代生产的电池。4月2日,比亚迪对小米SU7电池没有相关回复。 在电池管理方面,小米汽车官微曾称,SU7搭载的BMS电池管理系统,紧急情况下可实现4ms内电流切断,保证车内高压安全。朱西产表示,切断电源只能杜绝外短路。电池被挤压,电池内部短路着火,即便切断电流也没用。 “无奈啊!行业内卷,卖车靠降价,品牌宣传夸大,国内汽车行业参与者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。”在采访中,朱西产对记者感叹,小米汽车此次事故应当引起行业足够重视,避免悲剧再次发生。 法律专家解析事故责任: 智驾是否存在渲染过度,让消费者产生误解 “这起事故涉及多重法律关系及主体。”上海创言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查志贤律师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,从交通事故角度而言,要看施工方是否存在未按规定设置警示等,若都符合规定,则事故责任应在司机一方,否则施工方也得担部分责任。 查志贤表示,车辆方面,则涉及产品质量纠纷。“在交通事故中,交警部门是不大会对车辆定责的,需要司机和乘客另行主张。涉及小米车辆方是否存在质量问题,要看智驾等是否存在质量问题,如不存在,还要看对于有关产品只能用于辅助驾驶,小米方面或销售方是否尽到告知义务,包括相关使用手册上是否记载齐全,并是否以明显方式告知驾驶者。” 另外,事故还会涉及保险公司,如果司机不存在毒驾、酒驾等情况,保险公司需要承担赔偿责任。根据交警部门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,如果司机有责任,乘客或家属也可向司机索赔。 “具体责任分析要看交警部门对事故的调查情况。”华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贺晓博律师对记者表示,智驾是辅助驾驶,人手不能脱离方向盘,随时要保持对前方路段的关注,驾驶员在当时是否做到这点需要关注。 另一方面,贺晓博认为,对于车辆的生产和销售者小米方面有没有责任,还要看企业在销售和宣传过程中对智驾有没有渲染过度,让消费者产生误解。如果是经营过程中的确存在渲染过度等情况,那么就涉嫌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,从行政角度上涉嫌违反广告法。 技术的发展不可阻挡,这次悲剧如导致对整个智能驾驶的抵抗,则会因噎废食。 商业的本质是造福人,产品的底线更是如此。 于小米而言,这次事件是其创立以来最大的产品危机,却也是构建百年品牌的一个必经考验。对任何组织、个人、品牌,最怕的是永远都是正反馈,没有负反馈。永远不要试图“神话”自己和产品,以此谋求短期的商业成功,否则他日或遭反噬。 此次事故,不仅是小米的危机,更将是整个中国智能驾驶行业的分水岭。在技术、成本与安全的三角博弈中,车企们需重新审视“用户生命权重”的优先级。未来竞争的关键,或从“功能炫技”转向“极端场景下的生存率保障”。而这需要行业协作而非单点突破。(文章来源:上海证券报)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