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热点资讯 > 正文

司机聂建文再交女友引争议 人设与生活的矛盾

人设是静止的,但生活不是。曾带着偏瘫妻子跑车4年的司机聂建文,因公布新恋情,从被全网夸赞的“深情丈夫”变成了吃亡妻“人血馒头”的“负心汉”。有人指责他薄情寡义,甚至骂他炒剧本、蹭流量。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有人声称他们之前就已好上,并一起害死了他的亡妻。聂建文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,他说:“我想做人,不想做神。”

司机聂建文再交女友引争议

这句话直指社交媒体时代的“人设”困境。生活中充满了矛盾、变化和意外,但在自媒体时代,复杂性往往不受欢迎,简单的人设才能让人快速理解。对聂建文来说,他对偏瘫妻子的不离不弃使他广为人知,抖音账号下的个人简介是“婚前一句承诺,婚后一生守护”,浓缩了他与亡妻二十年的婚姻生活,也成了他的抽象定义。这既是聂建文拥有百万粉丝的原因,同时也构成一个陷阱——流量附带的是对人设持续“扮演”的隐形要求。

人设是静止的,但生活不是。聂建文走出悲伤重新幸福不好吗?妻子过世后,他是否必须一直背负原有人设?生活不是一出固定不变的舞台剧,聂建文不是演员,有权翻篇继续前行。然而,一部分网络围观者习惯于看那个在视频里背着妻子、深情流泪的男人,希望他永远活在他们熟悉的故事中。当主角试图脱离“人设”时,他们感到遭遇了“背叛”。

还有一些人内心明白聂建文没什么可指责的,却把他的女友说成“小三”,或者质疑他之前的故事是炒作,以此让指责显得更合理。实际上,真正消费苦难的不是经历了苦难的聂建文,而是那些喜欢看别人流泪却不许他人走出悲伤的人。

当然,围观者中口出恶言的只是少数,沉默的大多数使得哪怕只有几条恶言恶语,都足以对当事者构成不可承受的“网络风暴”。道德绑架的背后,往往是一部分人的自我价值焦虑和心理失衡。网络容易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,匿名机制又为这种宣泄提供了便利,人们更容易向他人释放恶意。道德评判是最简单省力的一种方式,不需要复杂的思考,只需挥舞道德大棒,就能迅速占据道德高地。

社交媒体时代,每个人都在围观他人和被他人围观,动动手指就可以评判他人,同时也给了他人评判我们的机会。聂建文那句“我想做人,不想做神”值得所有人倾听和思考。人性总是复杂立体的,生活总是参差多态的,别把社交媒体当成“楚门的世界”。

有话要说...